挖苁蓉、种梭梭……秋日的阿拉善,褪去了夏日的燥热,却丝毫未减人们与沙抗争、向沙掘金的热情。
天刚蒙蒙亮,阿拉善左旗吉兰泰镇巴彦乌拉嘎查牧民潘多柱便和家人一起拿着工具向自家梭梭林出发,准备采挖肉苁蓉。清晨的沙漠还裹挟着未散尽的寒意,57岁的潘多柱踩着露水,深一脚浅一脚地钻进梭梭林。“你看这‘沙漠人参’,十年前谁能想到,如今它能成为我们的生计依靠,靠它过上富裕日子。”他蹲下身,小心翼翼地扒开表层沙土,肥嫩饱满的苁蓉根茎便显露出来。
十几年前,巴彦乌拉嘎查还是一片被黄沙覆盖的荒芜之地。潘多柱回忆,那时候,嘎查牧民眼睁睁看着沙漠一步步逼近,草场一点点缩减,“沙进人退”的场景让牧民们焦急又无奈。转机出现在国家生态补偿ld体育中国官方网站落地之后,这让陷入困境的牧民们看到了曙光。
潘多柱率先把目光投向了耐旱、耐贫瘠的梭梭,他觉得这或许是改变家乡面貌的突破口。可创业之路从不是一帆风顺,前三年,他就栽了不少跟头。一开始,小规模试种梭梭还算顺利,可当他信心满满地扩大种植规模,打算种植300亩时,一场意外却让他遭受重创,新种的梭梭几乎全部枯萎,成活率低得可怜。“现在才知道,在沙地里种树根本不能蛮干。浇水的时间太关键了,浇早了会烧根,浇晚了幼苗又会渴死,哪怕是经验丰富的技术员,都很难精准把控。” 潘多柱说。
吸取教训后,潘多柱走遍周边治沙点取经,还请来吉兰泰镇农牧业服务综合保障中心的林业高级工程师巴志峡,学习开沟、覆膜等梭梭种植技术。第四年,梭梭成活率从30%飙升至94%,荒芜沙地终现连片绿苗,焕发勃勃生机。看着梭梭长势喜人,潘多柱又在梭梭根部嫁接经济效益十分客观的肉苁蓉。“一棵梭梭能嫁接三四个肉苁蓉,每亩产鲜苁蓉50多公斤,晒干后一斤能卖几十块,这是实实在在的收入。” 潘多柱告诉记者。
如今的巴彦乌拉嘎查,早已焕然一新。整个嘎查种植梭梭20万亩,其中5万亩成功接种了肉苁蓉。曾经因为环境恶劣搬走的十几户牧民,看到家乡的变化,又陆续回到了这里,重新开启新生活。
巴彦乌拉嘎查的蜕变,是我盟农牧民践行 “生态致富” 的生动缩影。在阿拉善右旗雅布赖镇新呼都格嘎查,治沙人付俊年也是这一实践的受益者。
眼下正是秋造的关键阶段,在这片曾经黄沙肆虐的土地上,付俊年正带着40多名工人,照料着1000多亩刚种下不久的植被,而这只是他今年种植计划的一部分。今年,他已累计完成6500多亩的种植任务。
“小时候,沙尘暴一来,天昏地暗,草场被埋,日子难挨。”提及与沙抗争的初心,付俊年的语气里满是感慨。作为土生土长的阿拉善右旗人,风沙是刻在他记忆里的“痛点”。2015年,看着家乡的土地被黄沙一点点侵蚀,他下定决心:“不能让沙子把家给吞了,得试着治治。”从那时起,付俊年便一头扎进了治沙事业。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是否“确认”跳转到登录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