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阿拉善广袤沙海,光伏矩阵不仅是点亮万家灯火的“能量场”,更是播撒绿色希望的“固沙钉”。
10月19日,记者在内蒙古华电腾格里新能源基地看到,371万块光伏板在沙漠里整齐排列。在腾格里沙漠深处,这片望不到边际的“蓝海”,不仅是年发电量超23亿千瓦时的“绿色能源工厂”,更是一座生态修复的“先锋堡垒”——光伏板上阳光“生金”,光伏板下的草方格锁住流沙,绿意萌发。
据了解,内蒙古华电腾格里新能源基地于2024年先行投产的200万千瓦光伏工程,让约6万亩沙漠披上“铠甲”;到2027年全容量投产后,25万亩沙地将变身“绿色宝库”,面积相当于35000个足球场大小。
通过“光伏+治沙”的创新实践,这片曾经吞噬生命的荒漠正蜕变为“绿电送四方、黄沙变青壤”的希望之地,为我国在沙漠戈壁地区探索新能源与生态治理协同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目前,项目年发电量达23亿千瓦时,满足了6.9万户家庭的年用电需求,每年产生的绿色电能,可节约标煤64万吨,减少161.8万吨二氧化碳排放。”内蒙古华电腾格里绿色能源有限公司巴彦浩特光伏分公司德勒格尔片区负责人李强强告诉记者。
据介绍,该项目因地制宜采用“光伏+治沙”的模式,通过板上发电、板下修复、板间种植,在治理沙地的同时促进节能降耗,实现生态、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并依托腾格里沙漠资源、风光资源,应用新技术、新方法实现高效发电。
“以前沙子能埋掉汽车,现在光伏板下能长草!”内蒙古华电腾格里绿色能源有限公司巴彦浩特光伏分公司工程管理部负责人贾成真踩着脚下的草方格沙障告诉记者,“基地独创的“三级防护神操作”堪称治沙“黑科技”:一级是在光伏场区外围设置防风阻沙带,迎风向设置200米宽度阻沙带,背风向设置50米阻沙带;二级是在场内道路两侧设置草方格并种植植物,防风阻沙;三级采用光伏板间种植及科创PLA技术,利用低成本、易操作生物基可降解聚乳酸材料制成的沙袋设置沙障,不仅绿色低碳,还能促进植物生长。”
内蒙古华电腾格里新能源基地总装机规模1600万千瓦,包括光伏800万千瓦和风电400万千瓦,配套建设先进高效煤电400万千瓦。项目总投资约644亿元,建成后,每年可节约标准煤72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2000万吨。
“项目的建成,对于推动地方能源产业绿色转型、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具有重要意义。”内蒙古华电腾格里绿色能源有限公司巴彦浩特光伏分公司党委书记、执行董事王军说。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双碳”战略重大决策部署,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在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加快规划建设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的指示精神,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以库布齐、乌兰布和、腾格里、巴丹吉林沙漠为重点,规划建设以大型风光电基地为基础、以其周边清洁高效先进节能的煤电为支撑、以稳定安全可靠的特高压输变电线路为载体的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
据了解,我盟在建大基地、保障性并网、市场化并网、防沙治沙与风电光伏一体化等已经获批建设的新能源规模达2800万千瓦,已建成且并网的新能源项目102个,总装机规模1000万千瓦(风电553万千瓦、光伏447万千瓦),已并网规模占全盟电力规模的86%。2019年以来,我盟新能源装机容量从145万千瓦提升到1000万千瓦,年均增长率达142%,新能源装机占比从47%提升到86%。
这片在腾格里沙漠上崛起的“蓝海”,正是阿拉善探索“光伏治沙”新路径的生动缩影。随着我盟防沙治沙累计治理面积突破一亿亩大关,更多光伏治沙项目正以其“板上发电、板下修复、板间种植”的多元效益,将昔日肆虐的黄沙牢牢锁住,让生态屏障与绿色能源基地建设协同共进……这条融合了光、沙、草、产的绿色发展之路,不仅为全球荒漠化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也昭示着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征程中,曾经的“不毛之地”正焕发出无限的生机与可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是否“确认”跳转到登录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