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能,是能源转型之钥,更是草原钢城绿色梦的坚实支撑。
“十四五”以来,包头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把现代能源经济这篇文章做好”的重要指示精神,以能源革命破题,以科技创新赋能,在“制、储、输、用”四大环节协同发力,交出了一份产能初具规模、基建加速突破、应用多点开花的产业答卷,勾勒出一幅清晰的产业新图景。
绿氢破局:从“风景”到“氢景”的产业跃升
在广袤的达茂草原上,旋转的风机与蓝色的光伏板之间,华电包头20万千瓦新能源制氢项目正稳定运行——这个目前全市产能规模最大的绿氢项目,以其超过99.999%的纯度、100%绿电制氢的标杆工艺,特别是低至18元/公斤的综合成本,创下全国绿氢成本新低,成为包头布局氢能赛道的重要示范工程。“今年前9个月,项目绿氢产量占全区总产量的56.4%。”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一产量占比的背后,是包头氢能产业体系的整体跃升。目前,全市已投产氢能产业及相关配套项目8个,在建项目6个,初步构建起“制储输用”全产业链框架。
随着产业基础的夯实,发展动能持续增强。华电100万千瓦风光制氢一体化、华电拓阳50万千瓦风电制氢一体化、吉利通电解水制氢等重大项目加快推进,全部建成后将新增8万吨绿氢产能。与此同时,产业链上游的装备制造也在同步布局,氢盛年产250MW PEM电解槽、鸿源100台套碱性电解槽等项目的落地建设,标志着包头正从单一的氢气生产向制氢装备制造全产业链延伸,为打造全国重要的氢能装备制造基地奠定了坚实基础。
管网提速:织就氢能“动脉网络”
在白云矿区至市区的施工线上,一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氢动脉”即将贯通。“输氢管道建成后输氢成本将从13元/公斤降至3元/公斤以下。”项目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条不仅成功入围国家氢能试点项目,更是全国3个规模化、长距离输送氢气试点之一,它的建成将彻底打通山北绿氢向山南负荷中心输送的通道。
包头氢能储运体系正在形成多元化发展格局。西部天然气包头—临河掺氢高压长输管道已竣工通气,固阳—白云鄂博具备20%掺氢功能的输气管道加快推进,共同构建起低成本储运网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包钢集团研发的抗氢管线钢已成功应用于这些管道工程,展现了“包头材料”支撑“包头制造”的实力。
应用拓展:氢能融入千行百业
在包钢集团厂区内,稀奥科氢能共享两轮车的示范运行,为这个钢铁企业的绿色转型注入了新动能。与此同时,全市氢能交通网络建设也在加速推进——目前已建成5条氢能运输示范线路,投入运营的氢能重卡超过120辆。“北奔首批氢燃料重卡已实现商业化运营,运行效能良好。”北奔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在重型装备制造领域,北方股份成功下线全球首台136吨级氢能源矿用车,标志着包头在氢能重型装备领域取得重要突破。
随着交通领域示范应用的稳步推进,氢能产业正在向更多领域拓展。在工业能源领域,金鄂博国内首个天然气掺氢项目实现年掺氢2000吨、掺氢比例20%的重大突破;在化工领域,水木明拓绿氢制60万吨绿氨等项目积极推进,预计可带动年消纳绿氢2.8万吨。配套基础设施同步完善,全市已投用7座撬装站和1座加氢站,在建和拟建的4座加氢站将进一步提升服务保障能力。此外,氢晨、鲲华、氢通等燃料电池项目的相继落地,为产业链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装备支撑。
从传统“草原钢城”到新兴“北方氢都”,包头走出了一条老工业基地的绿色转型之路。随着国家能源领域氢能试点的深入推进,包头成为自治区唯一入选的全链条发展试点城市,这为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能。站在“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开局的历史交汇点,包头正以“制储输用”全链条协同发展为路径,加快建设全国领先的绿氢产业体系。
展望未来,蓝天白云下旋转的风机与连绵的光伏矩阵,将持续为这座城市注入清洁动能,推动包头在“十五五”期间实现更高质量的绿色发展。包头的生动实践印证:传统工业基地完全能够通过能源革命焕发新生,在服务国家“双碳”战略的进程中,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转型升级之路。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是否“确认”跳转到登录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