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
锡林郭勒盟奋力谱写民族团结进步新篇章

分享到:
【字体:  
发布日期:2025-10-24 11:23 

201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嘱托各民族干部群众守望相助,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锡林郭勒盟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守望相助”的殷切嘱托,自2022年5月启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盟创建工作以来,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探索形成“政治领航、文化浸润、发展赋能、深度互嵌、治理增效”的实践路径,精心培育“牢记嘱托共奋进 石榴花开映锡林”工作品牌,着力打造“一廊一带四个基地”创建载体,构建起具有北疆特色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体系。

坚持政治领航  构建全域联动创建体系

锡林郭勒盟将创建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顶格推进,始终将党的全面领导贯穿创建工作全过程,通过高位推动、机制联动、全域行动“三向协同”,凝聚强大创建合力。  

在高位推动方面,成立由盟委书记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建立专题研究、现场督办、联动攻坚机制,盟旗两级召开专题会议360余次,形成严密责任链条,同时创新构建“1+13+N”创建体系,以示范盟为引领,13个旗县市(区)联动,N个示范点支撑,形成点线面结合、城乡一体的创建网络;在机制联动方面,制定实施《锡林郭勒盟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发展规划(2021—2025年)》,对标国家民委测评指标体系,细化194项任务清单,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十四五”规划、干部考核、巡察监督、意识形态等10个关键领域,发挥盟委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作用,完善民委委员单位联席会议制度,优化边境地区治理模式,实现79个苏木乡镇、1026个嘎查村(社区)民族工作联络员全覆盖。

在全域行动方面,打造“一廊一带四个基地”示范矩阵,建设1103公里边境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长廊,建成“守望相助”教育实践基地、乌兰牧骑红色文化基地、“草原之子”生态发展基地、“三千孤儿入内蒙”历史记忆基地等4个基地,匠心独运地规划出“红迹・固边”“同心・奋进”“交融・共生”等3条主题线路,同步形成“重走总书记考察路”等5条红色研学路线,打造特色鲜明、主题丰富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八进”点位160余个,成功创建国家级示范区示范单位7个、自治区级75个。

深化文化浸润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紧扣文化认同,锡林郭勒盟以打造北疆文化品牌为抓手,通过理论浸润、载体创新、资源活化、数字传播“四维筑基”,不断增进“五个认同”。在理论浸润方面,实施“红书包”“金百灵”微讲堂工程,组建多样化宣讲队伍,开展“点餐式”宣讲8000余场,覆盖群众20万人次,引导各民族群众坚定不移“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同时以“国旗耀边关”铸魂工程深化理论传播实效,规范国旗悬挂,推动5个边境旗市、17个边境苏木实现抵边住户“户户挂国旗”。线上依托新媒体推送主题内容1000余条,线下借力爱国教育基地等阵地开展“讲好爱国故事赓续红色血脉”等宣讲400余场,校园层面累计开展“民族团结在我心,个个争当石榴籽”主题升国旗仪式2700余场,“党恩照耀石榴花开”等红色研学活动430余场,覆盖师生25万人次,以理论宣讲与国旗文化浸润相结合筑牢思想根基。

在载体创新方面,该盟创新“6+8”宣传教育法,高质量开展“一周两月”活动,打造“红书包”志愿服务、“文明团结超市”等品牌,构建“八个一”宣传模式和“六位一体”融媒体矩阵,开设“民族同心圆”专栏,发布报道3670余篇,在央视、人民网等国家级媒体刊发专题54版,2024年信息工作在国家民委信息直报点中位居全国第二,3篇信息获中央领导同志批示,其中1篇信息被评为年度特等奖。

在资源活化方面,深入挖掘“三千孤儿入内蒙”等历史佳话,建成“国家的孩子”主题展馆,编纂《锡林郭勒四个“100”口述史》,连续两年组织全盟13个旗县市(区)赴京开展“铸牢+”成果汇报展演,获国家部委高度重视并被广泛宣传报道;与中国社科院共建“北疆历史研究基地”,出版《大正边疆文库》,转化民族团结史实为育人教材,让历史资源成为强化共同体意识的鲜活素材。在数字传播方面,探索“文化+创意”“文化+旅游”“文化+科技”发展路径,制作“石榴籽微课堂”短视频500余条,点击量超1000万,开发“云游锡林郭勒”VR项目,展现“马背警队巡边”等场景,以数字技术增强文化传播力、凝聚思想共识,推动文化浸润更接地气、更入人心,实现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凝聚团结奋进力量。

聚焦发展赋能  夯实共同富裕物质基础

锡林郭勒盟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以生态链、产业链、民生链、开放链、创新链 “五链并进”,推动各民族共享现代化成果。在生态链建设上,完成浑善达克沙地治理超1000万亩,草原植被盖度达46.2%,空气质量全区领先,建成3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1个“两山”实践创新基地。

通过“生态牧场+合作社”的特色发展模式,成功推动锡林郭勒羊、奶酪入选国家品牌,生态价值年均转化额度超50亿元。在产业链发展上,建成全国规模最大的风光储氢一体化基地,新能源装机容量达2288万千瓦,绿电交易量占全区总量的40%,2024年外送绿电306亿千瓦时、火电145亿千瓦时,向东北地区输送原煤3589万吨。

培育肉牛核心育种场6家,农畜产品精深加工转化率提升至68%,肉类年销售量达36万吨,地区生产总值达1235.96亿元,城乡居民收入突破5万元,增速稳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民生链保障上,投入3.75亿元重点实施特色产业项目57个,建成覆盖广泛的基层医保服务站1221个,城镇年均新增就业岗位1.4万个,累计发放创业贷款2.5亿元,同步推进“民汉合居”养老社区、牧区改厕等民生改善工程,公共服务满意度超过全国均值。在开放链拓展上,依托二连浩特、珠恩嘎达布其两大重要口岸,创新开通中蒙俄“绿色通道”,年进出口贸易额成功突破百亿元。

深化京蒙协作机制,签订产销合作协议 5000万元,组织2300名各民族青年赴京津冀地区就业创业,双向流动人口年均增长率保持15%。在创新链突破上,成功落地风光储氢装备制造等填补产业空白的重点项目21个,建成5G基站4658座,精心培育“数字牧场”示范点45个,开展各类技能培训8000人次,农牧民电商直播带货年销售额突破亿元,新业态成为当地群众增收的重要新引擎。

促进深度互嵌 拓展互睦互融实践路径

锡林郭勒盟创造性实施“三项计划”,通过“教育筑基、民生固本、文旅搭台”三维发力,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在教育筑基方面,实施各民族青少年交流计划,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品牌,构建“边关+生态+强军+爱国+乡情”研学体系,2022年以来开展“小石榴籽寻访”等活动3000余场,覆盖11.9万师生,同时与多省区学校联动,构建青少年交往交流立体网络。

在民生固本方面,该盟全面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将各民族城镇低保户、稳定就业外来务工人员等纳入公租房保障范围,实现深度互嵌式居住模式全面形成;首创农村牧区“民汉合居”综合养老社区,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推进13个盟级试点建设,在东乌珠穆沁旗打造2.0版“幸福家园”养老综合体,开创全国牧区“多民族嵌入式养老”先河,全盟建成8大养老园区,2746套适老化居所入住率高达92%。

锡林郭勒盟召开全盟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互观互学”现场会,积极推广“融在北疆”互嵌式品牌,提炼经典案例80余篇,加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鼓励和支持各民族毕业生到全国各地就业创业,双向就业创业能力持续提升,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覆盖,实施“银龄助学”“暖心就医”等工程,开展“邻里节”“百家宴”等特色活动,进一步增进各民族情感联结。

在文旅搭台方面,锡林郭勒盟创新“草原那达慕+冰雪赛事+研学旅游”产品矩阵,打造21条精品线路,截至7月,接待游客1114.28万人次,旅游收入149.28亿元,均同比实现显著增长;连续举办19届草原文化旅游节,运用“互联网+民族团结”模式,抖音话题播放量破3亿次,同时通过进京展演等活动签订合作项目54.85亿元,持续畅通各民族交融渠道。

推动治理增效 筑牢北疆安全稳定屏障

锡林郭勒盟立足实际,推行法治、智治、共治深度融合的治理模式,全面提升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水平。在法治引领方面,建立健全ld体育中国官方网站审查机制,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嵌入200余项ld体育中国官方网站法规,常态化开展“八五普法・法治边疆行”活动1800场次,整合基层力量构建全方位法治宣教体系,依法治理效能提升45%。

依托“一站式”矛盾调解中心成功调处纠纷4690起,化解率达99.95%,实现涉民族领域重大风险连续5年“零发生”。智慧治理领域持续创新,不仅组建“民族工作专家智库”、推行“石榴籽”志愿服务、打造“草原枫桥”特色品牌,还整合警民工作站、蒙古包警务室等资源设立312个“护边驿站”。同步推广“互联网+民族团结”APP,实现民族事务“一网通办”,线上办理效率提升70%。

锡林郭勒盟多维共治层面构建严密防线,常态化开展边境联合巡防,完善“技防+人防”防控体系,组建1123人牧民护边员队伍,在边境旗市建成专业化民兵力量,形成全域覆盖的联防联控机制,近三年边境案件发生率下降63%。

该盟从源头防控,筑牢安全屏障。构建“防、管、提”三位一体机制,健全多部门协同风险防控体系,严格压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聚焦网络空间治理,依法整治乱象,大力传播正能量,切实守牢意识形态安全底线。同时,锡林郭勒盟以“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群众教育为主线,以“双进双服务”为重要抓手,探索党建引领民族团结与边疆治理的深度融合路径。

通过构建机制建设与干部培训双轮驱动体系,创新宣传教育模式,将党组织嵌入基层治理网格,选派党员担任网格员直接参与一线治理。组织机关单位及党员干部下沉基层,开展全覆盖式群众遍访并形成诉求闭环管理机制,通过五方联动成功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369件。积极推行“群众点单、支部派单、党员接单”的“三单”服务模式,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累计兑现群众微心愿327个,不断强化各民族群众的共同体意识,切实提升群众获得感与幸福感,为筑牢北疆安全稳定根基提供坚实保障。

回望创建之路,锡林郭勒盟以“政治领航、文化浸润、发展赋能、深度互嵌、治理增效”的实践路径为纲,以“牢记嘱托共奋进 石榴花开映锡林”的工作品牌为魂,构建起独具北疆特色的创建体系,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民族团结答卷。从理论宣讲的入脑入心到文旅融合的生动实践,从生态发展的绿色转型到民生保障的持续升级,从边疆治理的精准高效到互嵌社区的温情共建,每一步跨越都彰显着信念的力量,每一项成就都离不开党的领导与各民族群众的同心协力。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出发。锡林郭勒盟将始终牢记初心使命,把民族团结的宝贵经验转化为前行动力,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道路上勇毅前行,为祖国北疆建设得更加繁荣稳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信息来源:内蒙古日报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轮播图预览:
您还未登录,请登录后进行收藏!

是否“确认”跳转到登录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