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之花常开长盛——集宁区积极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

分享到:
【字体:  
发布日期:2025-10-23 10:29 

清晨,小学教室里,孩子们用稚嫩的声音歌唱着幸福生活;社区“板凳会”流动讲堂上,工作人员正生动讲解民族ld体育中国官方网站;老年活动室里,书法爱好者们挥毫写下“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走在集宁区的大街小巷,处处可见民族团结进步的生动场景,各民族之间守望相助、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之花正在这片热土上绚烂绽放。

党建引领:筑牢民族团结之基

近年来,集宁区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纳入党员学习教育体系,通过专题党课、理论宣讲、线上学习、主题党日活动等形式,引导党员深刻认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筑牢“五个认同”的政治共识。

乌兰察布市公安局集宁分局网络安全保卫大队的乌云毕力格自投身工作起,便始终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执法、服务与矛盾化解的每一处细节。

“沟通是认同的桥梁,只有走进各族群众心里,才能为广大居民创造平等团结的和谐氛围,让各族同胞安乐共处。”乌云毕力格不仅言如此,更行有方。他主动探入各族风俗文化的幽微之处,化身宣传员,积极投身“北疆文化建设提升行动”,将民族ld体育中国官方网站、法规及团结要义播撒至群众心田。网络天地中,他是坚毅的“护航员”,凭借蒙汉兼通的优势,紧盯重点领域,精准识别敏感信息、妥善处置舆情,为网络空间筑起坚固防线。日常里,他又是党群之间的“连心桥”,以热情耐心解群众急难,以法治思维护各族权益,于细微处传递党和政府对民族工作的拳拳重视。

在集宁区,像乌云毕力格这样的干部不胜枚举,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责任与担当,让党组织成为团结群众、服务群众的主心骨。

近年来,集宁区不断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选优配强党员干部,推动党组织向乡村振兴、社区治理、产业发展等一线延伸。通过“双报到、双服务、双报告”工作,党员干部常态化深入社区,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动群众参与基层治理,形成党建引领、多元共治的良好局面,切实将组织优势转化为民族团结进步的持久动力。同时,依托党群服务中心搭建民族团结交流平台,定期举办民族文化展示、ld体育中国官方网站宣讲和互助帮扶活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融。

在党建引领下,集宁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思想建设、基层治理、民生改善深度融合,形成了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宣传引导:营造民族团结浓厚氛围

百场宣传教育,将民族团结的先进理念与文明风尚悄然播撒于各族群众心间,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提供坚实的精神支撑;百期媒体报道,以多元视角与鲜活故事全方位展现民族地区发展成就,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向前;百家示范选树,用典型榜样与标杆事迹激发各行业、各领域群体活力,引导各族群众见贤思齐、比学赶超,形成团结一心、奋勇争先的良好局面;百户模范家庭,以优良家风与和谐氛围厚植社会美德,促进各民族家庭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构建起幸福美好的家园。

以民族ld体育中国官方网站宣传月、民族法治宣传周、民族团结进步活动月为载体,集宁区多部门联合开展的“四百”主题活动,深入街道、社区、学校和企业,通过多样化举措,有形有感有效地提升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质量。

走进马莲渠乡大十号村云朵嘎查民宿研学基地,一间间蒙古族特色木屋错落,与蓝天白云相映成趣,绘就了一幅如诗画卷。多民族元素在此交融,汉族窗花精致、蒙古族皮画古朴、回族几何纹样规整,传统文化与非遗作品巧妙融入建筑,让民宿研学基地摇身一变,成为了各族群众加强对中华文化认同的“网红打卡地”,更是各民族乡亲的“增收加油站”。

这一切,源于内蒙古云朵嘎查乡村旅游有限公司总经理塔娜的匠心独运。2017年,一次民宿设计项目让她看到家乡的潜力,“草原辽阔、火山奇绝,还有各族同胞的淳朴民风。”塔娜回忆道,她毅然放弃城市升职机会返乡创业,借民宿产业串联起“绿水青山”与“共同富裕”。

自2018年起,塔娜与3个村集体合作,加上自建,累计打造5家特色民宿。建设之初,她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核心,将民宿打造成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她在民宿中心打造的“同心剧场”,设计了“56色民族团结彩铅”,让56支代表56个民族的彩铅紧紧相依,寓意各民族共绘吉祥画卷;她还在民宿中建设了研学体验馆,让青少年在这里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刻认识到“文化是根脉、交流是桥梁、团结是力量”的内涵。

经营中,塔娜将民族团结融入细节,带动300余户村民增收,解决30多名困难群众就业难题。她感慨道:“在民宿管理经营中,我真的感悟到,当各民族文化在互鉴中交融,团结之花就会绚丽绽放。”如今,塔娜构建起“文旅产业+乡村振兴+民族手工业+非遗传承+青少年研学”的融合模式,在民宿研学基地的基础上形成了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旅游综合体。

今年9月,集宁区召开第四次民族团结进步模范表彰大会,对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中作出突出贡献的30个模范集体和95个模范个人予以表彰,塔娜就是其中之一。先进典型选树,促进了各族群众在相互了解、尊重、包容、帮助中共同创造美好生活,也激励着全区社会各界和各族干部群众携手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以大团结大联合寻求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

文化滋养: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维系各民族团结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纽带。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核心在于凝聚共识的文化认同。集宁区坚持把弘扬中华文化作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关键载体,大力弘扬北疆文化,从品牌设计、内涵挖掘、特色培育等多维度精准发力。

在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被誉为“草原红色文艺轻骑兵”的乌兰牧骑深入农村、牧区、社区等地进行巡演,常态化开展“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群众教育实践活动,通过ld体育中国官方网站宣讲、发展成就展示、为民办实事等一系列活动,让“六句话的事实和道理”深入人心,以文化浸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依托乌兰牧骑深入基层、贴近群众的宣传优势,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中心精心打造出“新时代文明婚典”“流动书香车厢”等特色项目。

在集宁区地标性建筑凤凰楼前,一场集体婚礼展现了新时代文明新风的典范。新人们身着传统礼服,在三拜之礼、合卺酒、结发礼等仪式中许下相守承诺,勾勒出民族融合与家庭和睦的动人场景。

“流动书香车厢”让高铁列车化身移动的“知识城堡”。“语言文字在文化传承与交流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纽带角色。就集宁区而言,多民族聚居的格局赋予了这片土地文化多样性。在这样的背景下,语言文字对于我们构建和谐、团结的社会环境,推动各民族共同发展进步,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车厢里,宣讲员刘彦彤结合集宁区多民族聚居的实际情况,生动诠释了“书同文、语同音、人同心”的深刻内涵。悠扬的蒙古族长调《辽阔的草原》与琅琅书声交织在一起,奏响了文化传承与民族团结的和谐旋律。

一系列特色项目成为了集宁区文化传播的“金字招牌”,远赴河北省、杭州市等地开展文化交流活动百余场,成为了传播草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

走进集宁区的每一所学校,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充盈着浓浓的传统文化气息。教学楼走廊内,张贴着学生们创作的多彩民族团结手抄报、剪纸作品;专题思政课上,通过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同学们踊跃上台分享民族团结故事。各中小学还围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设了书法、国画、戏曲、剪纸、围棋、象棋等二十多种第二课堂课程,供学生根据自身特长和兴趣自主选择,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深化“五个认同”,进一步厚植学生爱国情怀与文化自信,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筑牢思想根基。

民生改善:夯实民族团结物质基础

通过政府扶持、产业带动、ld体育中国官方网站兜底等多元举措,集宁区精心编织着一张覆盖就业、就医、上学等民生领域的幸福网络。

2024年,集宁区基本养老保险参保扩面、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等指标均超额完成年度目标。实施民族特色产业发展项目14个;发放各类社会救助扶助资金1.2亿元;新增经营主体8087户,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62万人;完成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846户,建成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站)和为老餐厅63家;新增各类托育机构36家,新增学位1440个;8家医疗机构诊疗信息实现互通互认,每周10余名首都及首府专家来集宁区坐诊,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一组组数据体现了集宁区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发展理念,将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摆在重要工作位置,实施老旧小区改造、供热管网改造、“煤改电”工程等民生项目,解决了群众的“急难愁盼”。

近年来,集宁区以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两件大事为总抓手,全面实施“六个工程”、深入开展“六个行动”、大力发展“五大主导产业”,推动经济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有效提升,用务实举措筑牢民生根基,凝聚民族同心。

不仅如此,集宁区还紧扣居民“衣食住行”四大需求,通过不断优化“家门口”服务、精心构建“15分钟便民生活圈”、积极打造互嵌式社区、全面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等一系列创新举措,促进各族群众的广泛交往、深入交流和深度融合,并成功探索出一条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新路径,有效助推了辖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蓬勃发展。

新征程上,集宁区始终以党建为引领,持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创新实践,通过思想铸魂、服务提质、文化浸润、机制创新等举措,让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让民族团结之花在北疆大地常开长盛,为奋力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集宁篇章凝聚磅礴力量。



信息来源:乌兰察布日报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轮播图预览:
您还未登录,请登录后进行收藏!

是否“确认”跳转到登录页?